注册 | 登录 | 中医药人才库

国产康博刀®助力复旦王鹏团队攻克晚期肝内胆管癌治疗难题

2025-11-03 就医网

  2025 年 11 月 2 日,国际肿瘤学顶刊 Nature Cancer 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胆肿瘤内科王鹏团队临床研究成果 “冷冻消融联合信迪利单抗和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癌:一项 II 期临床研究”。该研究中采用的康博刀 (R) 冷热复合消融系统(海杰亚医疗自主研发),作为核心局部治疗设备,其精准、高效的冷冻消融能力为 “CASTLE方案” 的疗效突破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晚期胆管癌二线治疗缺乏有效治疗方案,目前针对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胆管癌的二线治疗方案,其客观有效率(ORR)仅维持在 5% 左右,无进展生存期(PFS)维持在 2-4 个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胆肿瘤内科王鹏团队近期完成了一项针对晚期胆管癌二线治疗的研究者发起、单臂、II 期临床研究(CASTLE-01,NCT05010668),该研究创新性采用康博刀 (R) 冷热复合消融系统实施冷冻消融(Cryoablation,CA),并联合信迪利单抗(sintilimab,ST)和仑伐替尼(lenvatinib,LE),构建了 “CASTLE 方案” 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癌的全新模式。康博刀 (R) 凭借其独特的深低温精准控温技术,可实现 - 196℃液氮快速冷冻与梯度复温,在彻底摧毁肿瘤组织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周围正常肝组织的损伤 —— 其配备的多针协同消融模式,能灵活适配不同大小、位置的肝内胆管癌灶,尤其针对邻近大血管、胆道等复杂解剖部位的肿瘤,可通过实时温度监测确保治疗安全性,为晚期患者的局部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

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入组患者中,ORR 达到 75%,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 16.8 个月,总生存期(OS)达到 25.4 个月,且安全性良好。这一疗效突破,与康博刀 (R) 冷冻消融后激发的强效抗肿瘤免疫应答密切相关 —— 其深低温冷冻过程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死亡,释放大量肿瘤相关抗原,为后续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协同作用奠定了基础。

  基于肝穿刺时空动态多组学研究,团队揭示了 CASTLE 方案的协同效应机制,其中康博刀 (R) 介导的冷冻消融发挥了 “免疫启动器” 的核心作用:

  1、冷冻消融打头阵(康博刀 (R) 核心作用):康博刀 (R) 的深低温冷冻效应可高效裂解肿瘤细胞,释放丰富的新抗原与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激活树突状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进而启动 CD8+T 细胞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监测显示,在康博刀 (R) 治疗两周后,患者外周血中活化的 CD8+T 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证实了其强大的免疫激活能力。但此时,活化的 T 细胞仍面临肿瘤微环境中的双重阻碍 —— 异常扭曲的肿瘤血管难以穿透,致密的肿瘤间质形成物理屏障,导致 T 细胞无法有效浸润至癌巢发挥杀伤作用。

  2、靶向治疗破壁垒: 加入仑伐替尼可发挥双重作用:首先,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改善肿瘤局部血流,为康博刀 (R) 激活的 CD8+T 细胞跨血管浸润创造条件;其次,仑伐替尼可瓦解肿瘤间质屏障,减少胶原纤维等阻碍物质,使 T 细胞能够深入癌巢,精准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

  3、免疫治疗再赋能: 抗 PD-1 免疫治疗贯穿全程,解除肿瘤微环境中 PD-L1/PD-1 通路介导的免疫抑制,逆转 CD8+T 细胞功能耗竭,将康博刀 (R) 启动的免疫应答与靶向治疗打通的 “浸润通道” 协同放大,形成持续、强效的抗肿瘤效应。

因此,该研究提示,康博刀 (R) 介导的冷冻消融、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三者精密协同,缺一不可,共同将抗肿瘤免疫转化为显著的临床疗效 —— 康博刀 (R) 的精准消融是 “启动环节”,为后续治疗搭建了关键的免疫基础。

  Nature Cancer 杂志同期发表 Research briefing 进行重点推荐,提出该研究首次将康博刀 (R) 冷冻消融这一局部治疗所诱导的远端效应(abscopal effect)在晚期胆管癌上真正转为了临床疗效。这一评价不仅肯定了 “CASTLE 方案” 的创新性,更凸显了康博刀 (R) 作为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在推动肿瘤局部治疗与系统治疗融合领域的重要价值。康博刀(R)的出现,为肿瘤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引领行业朝着更加精准、高效的方向发展。

  近期,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胆肿瘤内科王鹏教授牵头的 “冷热复合消融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和仑伐替尼对比 FOLFOX6 二线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NCT06860477)已正式启动,该研究将继续以康博刀 (R) 冷热复合消融系统作为核心局部治疗设备,进一步验证其在更大样本量、多中心场景下的疗效与安全性,未来该研究结果有望填补目前胆管癌无有效二线治疗方案的空白,为众多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和生存曙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胆肿瘤内科王鹏为本文通讯作者,李烨副主任医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022 级博士生顾思佳和 2023 级直博生罗齐宇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还得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孟志强教授团队大力支持,同时获得了海杰亚医疗在康博刀 (R) 设备技术支持与临床研究协作方面的积极配合。

本文地址:http://www.jiuyinews.cn/kanzixun/jinrikandian/2025-11-03/843755.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