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二阳”是否更严重?连花清瘟怎么用?一文说清
- 2023-06-19 10:55:00
- 快讯
近段时间以来,不少网友晒出了自己抗原检测阳性的照片,并表示自己被二次感染找上门,随后新冠感染的相关话题也再次被推上热搜。对此,不少网友疑惑:当前的新冠感染形势到底如何?二次感染后症状是否会更严重?中招后又该如何有效治疗?
针对以上这些大众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答疑解惑。
当前阳性患者多为“首次感染”
虽然当前“二阳”的讨论度非常高,但从现有的临床监测数据来看,目前我国新冠阳性大部分是未感染人群“首次感染”,仅有少数人是二次感染,“二阳”率实际上相对较低。
但需要注意的是,结合大数据模型预测,我国第二波疫情于4月中旬起峰,5月底波峰约4000万/周,6月底波峰约6500万/周。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发展,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预计会越来越多,届时或许会出现更多的二次感染患者。
与此同时,病毒学专家也指出,新冠病毒和流感等病毒类似,但因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较高,每年易感人群规模也更大,最终多数人不可避免被多次感染,只是频率问题。
二次感染后症状更轻
虽然多数人不可避免二次感染,但从症状表现来看,二次感染与初次感染的临床表现类似,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会出现嗓子疼、轻度咳嗽、低烧等症状。一方面是因为机体在首次感染后产生了对病原体的免疫力。即使随着时间推移,我们针对这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水平逐渐下降,再次感染后,身体通过回忆反应,这种免疫水平也能很快再次增强,杀灭体内的病原体。另一方面,病原体在传播流行的过程中,通常自身也会朝着致病性逐渐减弱、感染能力逐渐增强的方向发生变异。
因此二次感染症状也普遍较轻,并且病程更短、发热时间更短、发热度数更低。比如首次感染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剧烈的头痛、“刀片嗓”、咳嗽特别重,而二次感染的患者多以咽喉疼痛为突出症状,其他症状反应较轻微。
所以,面对当前的二次感染趋势,大家不必过于担心,不慎中招后及时对症治疗,都能够较快地顺利康复。
连花清瘟治疗新冠依旧对症有效
至于治疗药物的选择上,此前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等多项权威机构推荐药物依旧有效,大家可以继续选择。

比如方案中共同推荐的连花清瘟,其组方中有疏散外邪、解表的银翘散,可以改善发热、头痛等症状;有宣肺热的麻杏石甘汤,可改善发热、咳嗽等症状;还有通腑泄热、祛邪外出的大黄,可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另外还创新添加了红景天,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功能,保护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肺纤维化……全方13味中药协同作用,让连花清瘟可以有效改善发热、咳嗽、咽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外感热病的症候群,从而对新冠病毒感染、感冒、流感等疾病都能进行有效治疗。
最近,由中国、泰国、越南、菲律宾四个国家17家医院联合开展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揭盲,连花清瘟可以显著改善新冠病毒感染临床症状,缩短轻中度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康复,并且拥有良好的安全性。
当然,感染新冠病毒后除了及时用药外,多喝水、多休息、增加食物中优质蛋白比例,以此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也是加速身体恢复的重要手段。
以上就是关于本次新冠疫情的热点问题解读,大家如果还有其他不明确的地方,也可以留言讨论。

本文地址:http://www.jiuyinews.cn/kuaixun/2023-06-19/680718.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 上一篇:全民科普公益行义乌站第二场活动今日开启
- 下一篇:返回列表
- 新冠“二阳”是否更严重?连花清瘟怎么用?一文说清2023-06-19 10:55:00
- 全民科普公益行义乌站第二场活动今日开启2023-06-19 10:30:34
- 龙港市人民医院召开干部大会,洪广亮任党委书记2023-06-19 09:20:38
- 陕西:优先在医疗机构周边预留养老服务设施用地2023-06-19 09:19:12
- 黑龙江:着力解决“办事难”2023-06-19 09:18:52
-
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怎么交?2022年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多少钱?
2022-06-13
-
2022年五险一金缴费标准最低是多少?五险一金一个月大概交多少钱?
2022-08-11
-
15个信号暗示你怀孕了
2022-07-04 12:49:27
-
五险一金多少钱?五险一金缴费标准是多少?
2022-07-01 16:03:05
-
2022年社保缴费基数六个档次是什么?每个月扣多少钱
2022-06-30 15:21:11
-
社保个人缴纳多少钱一个月2022?2022年社保个人缴纳比例是多少?
2022-06-23 09:37:45
-
18种常见的皮肤病图片分享 皮肤病对照图症状及名称
2022-07-06 22: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