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有温度 医者有仁心——记涟水县中医院副院长、针灸科主任钱玉生
在涟水县中医院针灸科的诊室墙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锦旗,“妙手神针止痛祛病 德善良医待患若亲”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提起这些锦旗的“主角”——副院长、针灸科主任、主任中医师钱玉生,就诊的患者总能打开话匣子:“钱院长的针下去,疼了十几年的腰一下子就松快了”。“他说话乐呵呵的,扎针时一点都不紧张”。“早晨再早联系他,他总能准时到,一点架子都没有”...
从医三十年,钱玉生用一根银针串联起与患者的深厚情谊,更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着新时代中医人的担当。近日,我们走进这间常常亮到夜间的诊室,探寻“妙手神针”背后的故事。
神针背后:三十载磨砺出的“止痛密码”
晚上七点半,涟水县中医院的门诊楼逐渐安静下来,唯独三楼针灸治疗室的灯还亮着。75岁的孙阿姨躺在诊床上,头部因两次手术后一直神志不清,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钱玉生。只见他手持银针,凝神屏息,手腕轻转间,十余根银针已精准刺入穴位。随着轻巧的捻转手法,孙阿姨的手指竟微微动了一下,守在一旁的家属瞬间红了眼眶。“行针要稳、准、轻、快,力道差一点,效果可能就差一大截。”钱玉生抽出银针,额角沁出细汗。他身高1米80,身材挺拔,白净的脸庞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意,但若细看他行针时的眼神,便会发现那份藏在随和里的专注。患者常说,他的针“有魔力”——颈肩腰腿痛的老毛病,针一针、灸一灸,三五天就能明显缓解。
这份“魔力”,源于三十年的深耕不辍。1995年,从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毕业的他,带着对中医针灸的敬畏之心踏入涟水县中医院。最初练针刺手法,他常在自己胳膊上做试验,直到能精准控制针的角度、深度,才敢在患者身上施针。为精进技艺,他拜入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的嫡传弟子施晓阳门下,在针刀治疗领域潜心钻研。“那时天天泡在诊室,跟着老师看诊、记笔记,晚上回去整理笔记,对着解剖图谱苦记人体的每一块骨头、肌肉、每一条神经、血管的分布及走向。”钱玉生笑着说。如今,他的针法早已炉火纯青,但对技术的打磨从未停歇。面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这一医学界公认的难题,他带领团队翻阅古籍、临床试验,独创“三阶止痛法”:急性期用火针“截断蛇头”,遏制疱疹蔓延;缓解期以浮针松解筋膜粘连;康复阶段用针刀巩固疗效。这套方案让患者平均治疗时间缩短30%,不少外地患者专程赶来求医。
“医学没有捷径,能做的就是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钱玉生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翻得卷边的《针灸大成》,书页间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他说,每次重读经典,都能有新的感悟,这些感悟最终都会化作扎在患者身上的那根“精准之针”。
从医之缘:缝衣针里照见初心
钱玉生与中医的缘分,早在童年时就已注定。他的母亲是位普通农妇,却懂些“土办法”——村里有人腰扭伤,她就用缝衣针在患者腘窝里放淤血,往往两三天就能见效。“那时看着母亲用一根普通的针减轻别人的痛苦,觉得特别神奇。”钱玉生说,正是这份“神奇”,在他心里种下了从医的种子。
1990年,钱玉生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第一次在经络课上看人体经络与穴位的分布时,他突然明白:母亲的“土办法”里,藏着中医“通则不痛”的朴素智慧。“中医不是玄学,它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我们用现代视角去理解、去传承。”毕业后,钱玉生回到家乡涟水,成为涟水县中医院的一名针灸医生。当时的针灸科条件简陋,只有两张诊床和几套银针,但他却干得格外投入。有位患面瘫的老人,四处求医无果,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他。钱玉生结合古籍记载,采用针刺配合隔姜灸的方法,每天为老人治疗。一个月后,老人歪斜的嘴角慢慢复位,逢人就夸“小钱医生有本事”。“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针灸的力量。”钱玉生说,正是这样一个个康复的案例,让他坚定了深耕针灸领域的决心。如今,他已成为主任中医师、涟水县中医院副院长,还担任中华颈肩腰腿痛医师学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淮安市针灸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但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他始终保持着每天坐诊的习惯,最多时一天要针刺一百多位患者。
“找钱院长的人太多了,我们早早就来排队。”一位来自邻县的患者说。为了让更多人看上病,钱玉生每天早上六点多就到医院,提前开诊,常常忙到下午一两点才吃午饭。他的诊室里,永远放着一个保温杯,长时间说话让他患上了慢性咽炎,但面对患者的提问,他总能耐心解答,声音温和有力。
创新之路:让古老针灸焕发新生
“中医既要守正,更要创新。”这是钱玉生对科室医生常说的话。在他看来,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一直从事针灸临床的他,深知患者的求医路到底有多难。为了提升自己的针灸技艺,让家门口的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他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到千百里之外拜访名师,不断学习,先后引进火针、银质针、内热针、圆利针、宫氏脑针、浮针、穴位埋线、小针刀、超微针刀、弧刃针、骶管滴注、定点介入疗法、三伏贴、隔物灸、督脉铺灸等技术,经过近30年的磨砺,钱玉生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不断融会贯通,化作“解病痛、救性命”的底气。逐渐形成了“针灸加”的独特治疗模式,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就是以针灸为主,根据患者病情配合针刀松解、内热针、穴位埋线、定点介入等治疗方法,实现1+1>2的效果。”。
七旬退休校长徐大爷的经历,就是“针灸加”疗法的生动注脚。徐大爷执教30余年,因久站久坐落下腰背疼痛的病根,退休后病情加重,靠拐杖行走,夜不能寐,辗转南京、上海等地大医院也未见好转。去年4月,他在朋友推荐下找到钱玉生,当时腰腿痛已非常严重、无法弯腰与正常行走,夜间更是间断剧烈疼痛,翻身困难,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钱玉生结合徐大爷的腰椎间盘突出病史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先用针灸疏通经络,再用针刀松解粘连的组织,配合穴位注射减轻炎症。治疗第三天,徐大爷就能自主下床;十天后,他扔掉了拐杖,夜间疼痛完全消失。出院时,徐大爷特意订制了鲜花和锦旗,激动地说:“钱院长每天六点多就到医院,对每个病人都一丝不苟,这不仅是技术好,更是心好啊!”
在钱玉生的带领下,针灸科还自主研发了中药封包疗法。选用几十味名贵中草药,经加温、热敷后作用于患病部位,药物透过皮肤直达病灶,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冬天的时候,很多患者宁愿多等一会儿,也要用我们的中药封包,说敷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科室护士笑着说。
为了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钱玉生想出了不少“妙招”:他把常见中药配伍、经典穴位组合印在鼠标垫上,让大家随时能看;每周组织科内学习,带领年轻医生“学经典、用经典”,手把手示范进针角度、方向、深度;遇到复杂病例,他会组织会诊,让每个人都发表见解。如今,科室已培养出多位年轻骨干,针灸技艺的薪火在传承中愈发兴旺。
医者温度:让每根银针都带着暖意
“要让每根银针都带着温度。”这是钱玉生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好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一颗体谅患者的心。在针灸科,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对紧张的患者,钱玉生会先聊几句家常;对老年患者,他会把注意事项写在纸上;对行动不便的患者,他会主动到诊床前问诊。70岁的张奶奶说:“每次扎针前,钱主任都会先问我‘今天感觉怎么样’,就像家里人一样亲切。”这种“亲切感”,来自于他对患者的同情心。有位华侨宋先生,因颈项部疼痛和右手麻木从新加坡专程回国找他治疗。钱玉生采用针灸、推拿、小针刀、穴位埋线等综合疗法,一个月后,宋先生的症状显著改善。“中医太神奇了!”宋先生回国后,特意寄来感谢信,说要把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人,让海外同胞了解中医针灸的魅力。为了给患者更好的体验,钱玉生在科室推行“五心服务”体系:问诊细心、操作专心、解释耐心、回访贴心、收费放心。他要求科室医生不仅要治好病,还要做好随访,患者出院后一周内必须电话回访,了解康复情况。这一体系推行以来,针灸科已连续4年保持零投诉。
在护理方面,钱玉生同样用心。他常说“中医讲究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为此专门发展中医护理工作,让患者在治疗后能得到专业的康复指导。科室护士会教患者简单的穴位按摩方法,还会根据节气推荐养生食谱,不少患者说:“在这里看病,不仅治好了身体的病,还学到了保养的学问。”
银针映日月: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
“钱院长,我们老百姓就佩服你、信任你!”不久前,涟水县中医院针灸科门前热闹非凡,徐大爷捧着鲜花与锦旗的声音引来不少病友围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接受针灸治疗的经历,诊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样的场景,在钱玉生的从医生涯中不断上演。三十年来,他用一根银针,为无数患者缓解了病痛,也收获了满满的信任。如今,他依然保持着刚入职时的习惯:每天提前到岗,最后一个离开;患者的电话随叫随到,哪怕是深夜的急诊;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会主动帮忙申请减免费用。“看好病就是我的职责。”面对患者的感谢,钱玉生总是笑着说这句话。在他看来,医生的价值不在于获得多少荣誉,而在于能否真正为患者解决痛苦。他的眼界很小,小到只专注于针尖那零点几毫米的精准;但他的世界又很大,大到能用一根银针传承千年医脉,连接医患真情。
此时,钱玉生正在为一位年轻患者做治疗,他一边调整银针的角度,一边轻声说:“别紧张,放松点,针灸就是让身体回归平衡...”这根带着温度的银针,还将继续在岁月里穿行,书写更多关于健康与希望的故事。而钱玉生,这位坚守初心的中医人,也将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步履不停。
本文地址:http://www.jiuyinews.cn/kanzixun/jinrikandian/2025-08-15/83635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