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的中医病理辨证
2025-03-09
- 【别名】:
- 血癌
- 【疾病科别】:
- 内科
- 【病理辨证】:
- 中医学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原因有“因虚致病”和“因病致虚”两种观点,前者认为本病先有体虚内伤,然后邪气凑之;而后者认为先有邪毒内伏,然后导致正虚邪盛。中医学上认为白血病属于“急劳”的范畴。患者多为温热毒邪侵袭,伤营动血,侵及骨髓导致阴伤血耗而发病。同时,该病还与劳倦、饥饱、七情等因素有关。白血病的中医辩证分型有以下几种:
急性白血病:
(1)气阴两虚症状:神疲乏力,低热,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衄血或紫斑,时隐时现,面色不华。舌嫩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多见于贫血为主的急性白血病。
证候分析:体弱久病或饮食失调而致元气不足,脏腑虚衰,故神疲乏力,面色不华;气虚表卫不固,则自汗;气虚不能统摄,血因之而外溢,或见衄血,或紫斑时隐时现;虚火内扰,可见低热,五心烦热,盗汗等;舌嫩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为气阴两虚之征。
辨证施治:益气养阴,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症状:起病急,壮热口渴,骨节疼痛,肌肤灼热,周身出现瘀点,时有肌衄,鼻衄,齿衄,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滑数。多见于以发热为主的白血病。
证候分析:正气不足,毒邪易侵,热毒由表入里,伤及营阴,营血热炽,故起病急,壮热口渴,肌肤灼热;阴精受损,内热熏蒸,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故见周身瘀点,肌衄,鼻衄,齿衄;累及于肾,而肾主骨,故有关节疼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滑数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辨证施治: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3)痰瘀阻结症状:身微热,面色不华,神疲乏力,颌下、颈部、腋窝痰核,不红不痛,或腹内疤积,骨节疼痛。舌淡紫,苔薄,脉弦滑或弦数。多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证候分析:精气内虚,毒邪乘虚而入,耗伤气阴,故见身微热,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病程稍久,气血亏虚汽滞血瘀,脉络阻塞,结于胁下,形成疤块,留于肢节,可见骨节疼痛;气不化津,聚液成痰,与瘀血交阻,而见颌下、颈部、腋窝痰核;舌淡紫,苔薄,脉弦滑为痰瘀互结之征。
辨证施治:清热行瘀,消痰散结。
慢性白血病:
(1)气阴两虚症状:面色少华,倦怠乏力,眩晕心悸,五心烦热,胁下痞块疼痛,腰膝酸软,自汗盗汗,午后潮热,脉细数。苔薄白,舌嫩红体胖。多见于慢性白血病活动期有贫血表现者。
证候分析:气虚血亏,失于儒养,脑失所养则眩晕,心失所养则心悸,四肢百骸失养则倦怠乏力,腰膝酸软;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测面色少华;气虚表卫不固则自汗;阴虚而虚火内扰则盗汗,午后期热,五心烦热;气虚不能化津,痰瘀互阻,积于胁下,则胁下痞块疼痛;舌嫩红体胖,苔薄白,脉细数乃气阴两虚之征。
辨证施治:益气养阴清热。
(2)气滞血瘀症状:腹胀,胁下疤块明显,或肢体肿块作痛,胸胁胀痛,低热起伏,自汗盗汗,面色晦黯,纳减乏力。舌质淡紫,有瘀斑,脉弦。多见于慢性白血病活动期,复发期。
证候分析:气滞血阻,脉络不和,积而成块,故胁下疤块明显,胀痛并见,或肢体肿块作痛;气血凝结,营卫不和,故低热起伏,自汗盗汗;气滞血瘀,脾胃失调,故纳减乏力;面色晦黯,舌淡紫,有瘀斑,脉弦,为病在血分,气滞血瘀之象。
辨证施治:清肝理气化瘀。
(3)正虚瘀结症状:面色萎黄,乏力低热,自汗盗汗,骨痛身痛,左胁下疤块肿大坚硬(脾肿大),体表痰核日益增大,形体瘦削,纳减,或衄血。舌淡紫有瘀斑,或香红光滑,脉细弱或弦细。多见于白血病终末期。
证候分析:正虚血瘀日久,新血不生,营气大亏,故面色萎黄,乏力;营卫失和,则自汗盗汗,低热;积块日久,血络瘀结,故左胁下疤块肿大坚硬,痰核日益增大;血不循经,故衄血;中气不足,运化无权,故纳减,形体瘦削;舌质淡紫有瘀斑域舌红光滑,脉细弱或弦细,均为气血耗伤,津液枯竭,瘀血气机不利之象。
辨证施治:益气养血散结。
本文地址:http://www.jiuyinews.cn/jiankangyangsheng/zhongyiyangsheng/2025-03-09/832131.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