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中医药人才库

肝硬化的中医病理辨证

2025-03-09

【疾名称】:
肝硬化
【别名】:
暂无
【疾科别】:
内科
理辨证】:
  中医将本归属“积聚”、“臌胀”等范畴。认为本常由黄疸日久、感染蛊毒、饮食不节、嗜酒过度等原因,引起湿热内郁,肝脾内伤。肝损则气滞,日久必致血瘀,脾伤则湿停,日久必致肾亏,最终形成肝脾肾三脏受损,气滞血瘀,水湿内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肝硬化的中医机可分为:肝气郁结、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血瘀、水湿内停等种类。

(1)肝气郁结:长期情志失调,致肝气郁结,胁肋为肝经为主,故见胁肋胀痛或窜痛。肝郁化火,可有急躁易怒、口苦。肝气横逆犯脾,致肝脾不调、脾胃不和,而有纳呆、嗳气、腹胀等症。
(2)脾虚湿盛: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思虑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致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而有纳呆、腹胀、乏力、呕恶、便溏及面色萎黄等症。
(3)湿热内蕴:饮食不节,过食烟酒辛辣炙烤之品,损伤脾胃,水湿内停,郁而化热。或外感湿热毒邪,侵害肝胆,殃及脾胃,导致湿热中阻,而见皮目黄染色鲜明,伴纳呆、呕恶、口臭、腹胀、尿黄、便黏不爽、胁胀灼痛等症。
(4)肝肾阴虚:久不愈,损伤肝肾,或攻伐太过,耗伤津液,而致肝肾阴虚,阴虚火旺。症见腰酸腿软、双目干涩、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胁肋隐痛、遇劳加重,大便干,尿短赤等。
(5)脾肾阳虚:寒湿之邪、苦寒之药损伤脾阳,日久及肾,致脾肾阳虚,脾肾失于温煦,在脾肾气虚的基础上而伴形寒肢冷五更泄泻等症。
(6)血瘀:气滞痰阻,经脉不通,或气虚无力推动血脉运行,或跌扑损伤致瘀血不散,日久而致血瘀。症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蜘蛛痣、腹壁青筋暴露,胁下痞块等。
(7)水湿内停:上述各种因导致水湿不化,停于中焦,而见腹大胀满或坚,中医名曰“水臌”。
【临床症状】:
  中医将本归属“疤积”、“臌胀”等范畴。认为本常由黄疸日久、感染蛊毒、饮食不节、嗜酒过度等原因,引起湿热内郁,肝脾内伤。肝损则气滞,日久必致血瘀,脾伤则湿停,日久必致肾亏,最终形成肝脾肾三脏受损,气滞血瘀,水湿内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症状:食欲不振,恶心,上腹胀满,乏力,腹泻,腹痛(上腹部多见),出血(牙龈、鼻腔、皮肤、黏膜等处,女性常有月经过多),嗜睡,兴奋或木僵等症。
【注意事项】:
(1)室宜安静通风。
(2)肝脏与精神情志的关系非常密切。情绪不佳,精神抑郁,暴怒激动均可影响肝的机能,加速变的发展。树立坚强意志,心情开朗,振作精神,消除思想负担,会有益于情改善。肝硬化代偿功能减退,并发腹水或感染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在代偿功能充沛、情稳定期可做些轻松工作或适当活动,进行有益的体育锻炼,活动量以不感觉到疲劳为度。

本文地址:http://www.jiuyinews.cn/jiankangyangsheng/zhongyiyangsheng/2025-03-09/832128.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