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

  • 2021-10-12 16:38:24   
  • 白如月
  • 疾病

 【光明论坛·温故】

  《求是》杂志2021年第5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文章强调:“‘消未起之患、治未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更要抓前端、治未。”

  “消未起之患、治未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一语,出自“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防微杜渐、已早治的中医“治未”思想。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所以用“千金”来命名其书。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也是继张仲景《伤寒杂论》后我国医学的又一次总结,堪称中国医学的百科全书。

  我国古代医家十分重视“治未”,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指出:“圣人不治已治未,不治已乱治未乱……夫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纵览中医“治未”的思想发展史,历代医家对“治未”思想多有阐发,尤以孙思邈贡献显著,他把疾分为“未”“欲”和“已”三个层次,强调“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中医医欲,下医医已”。孙思邈由于“治未”的养生保健得法,得享百岁。

  “未”,是指人的机体有了一定的功能紊乱或失调,但尚未出现疾的亚健康状态。“未”的外延则很广,包括健康态、前态、潜态和传变未态等。“但愿世间人无,何愁架上药生尘。”中医主张有早治、无早防,防重于治,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治未”,包括未先防、既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在疾未发生时,提升正气,增强人体免疫力;在疾发生时,早诊断早治疗,防微杜渐,防止疾的扩展和转变;在疾有所缓解或身体痊愈时,从整体上调理人体,防止情反复和疾的复发。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很善于把“治未”“整体观”“辨证论治”等中医思想和术语,巧妙地运用到治国理政中,在一些重要讲话中信手拈来,生动传神。例如,2018年,他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治好‘长江’,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因、找准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说:“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再次证明,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的重要讲话,则以防患未然的思维强调了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的重要性

  人之一身,犹一国之象也。中医“治未”的预防理念和整体健康观,既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健康服务,也为全面建设法治中国、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资源,同时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剂中国通用方。

  (作者:胡兵,系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jiuyinews.cn/hangye/jibing/2021-10-12/533578.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